新華社北京11月13日電題:“跑馬圈地搶市場”能使航空公司勝出么? 新華社記者 林紅梅
旅客遭遇航班延誤,經常的原因是“因航空公司飛機調配,飛機晚到”。在飛機調配的背后,是航空公司把航班排得太滿,令飛機喘不過氣來。用這種廣泛布點、搶占市場的方式,能幫航空公司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勝出么?
(小標題)油價上漲航空公司遭遇“寒冬”
今年以來,國家發改委3月16日、6月25日、7月23日三次上調了航空煤油價格。三次上調使每噸航油漲價幅度近1100元,民航面臨全行業虧損的困境。在這種背景下,今年8月1日,國家批準征收燃油附加費。
由于石油屬于不可再生資源和人類對石油消費的需求量持續加大,多年來,國際航油價格一直處于持續上漲的局面下。2003年以來,為保護我國民航業不致于受到國際油價上漲波動的過大影響,我國政府一直對航油價格實行宏觀調控。當國際油價頻頻上漲時,我國政府并沒有馬上接軌國際,跟著漲價,而是根據國內企業的承受能力,適當進行調價,保護國內航空公司。
據中航油集團公司提供的數字,與新加坡普氏平均價相比,近兩年來,我國航油綜合價格低于普氏水平下。今年雖然國家三次調高價格,但我國航油價格仍比國際市場上低,平均每噸價格倒掛近1000元人民幣。今年5月,我國大陸航油機場銷售價格為一噸4620元人民幣,新加坡為4810元人民幣,雅加達為5654元人民幣,東京為5205元人民幣,大阪為5348元人民幣。7月23日以來,我國航油銷售價格為每噸5220元人民幣,仍比雅加達和大阪機場低。目前,航空公司在國內機場加油,比在國外加油便宜。
中航油集團總經理莢長斌分析國際走勢認為,航油價格居高不下是今后的大趨勢。政府不可能長期令航油價格倒掛,航空公司直面油價上漲的沖擊將是長期的。
(小標題)一邊成本上漲 一邊“跑馬圈地”
但是,一個普遍的現象是,我國國內航線票價折扣普遍。在北京至廣州等干線航線上,甚至出現了等同于火車臥鋪票的機票價格。民航市場呈現出逆市場規律而行的獨特現象:在成本上漲的同時,航空公司一邊叫苦,一邊紛紛出手大打“價格戰”。
有業內人士指出,今年我國航空公司苦叫虧損的原因,除了油價上漲的因素外,還有大打價格戰造成利潤損失的成分在內,價格戰的背后是粗放經營方式。
我國民航市場近年來一直處于供過于求狀態,這是價格戰的直接原因。但是,航空公司一面叫供過于求,一面卻大買飛機,近兩年來,粗略統計一下,我國大陸航空公司就新購進200多架飛機。
這些飛機還是在民航總局的嚴格把關下才進來的。在每次民航系統會議上,民航總局有關領導都要苦口婆心地解釋不批復航空公司過多購買飛機的理由,要求航空公司理性發展。
航空公司購買飛機熱的動力是為了擴張市場。有民航業內人士透露,這如同跑馬圈地一樣,誰的航線先開到,誰的飛機先飛來,市場就是誰的。如果現在不圈地,等別家占領了市場,其他航空公司想擠進航線就困難了。
于是,各航空公司拼命開航線,加航班,雖然兩年增加了200多架飛機,航空公司的飛機仍“不夠用”。一架飛機一天的行程被排得滿滿的,航班沒有喘氣的機會,稍微有耽誤,這架航班承擔的一系列航班都延誤。
記者有次乘坐東航北京至太原的航班,20時20分的航班延誤到次日3時起飛。這趟航班經常延誤,原因是這架飛機在飛了多個航班后,最后才執行返回太原的航班,在別的地方一耽誤,太原航班就晚點。
(小標題)誰樹起品牌誰擁有市場
“搶市場”能使航空公司在競爭中勝出么?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許光建認為,靠犧牲品牌的“搶市場”作為是一種自殺行為,不但不能使航空公司在競爭中勝出,而且會使航空公司遭到淘汰。
他分析認為,我國航空公司受到高油價造成的高成本的困擾,不計投入產出的“搶市場”,飛機在天上飛著,乘客寥寥,掙不到錢,持續下去,航空公司將陷入虧損泥潭,無法自保,更談不上與對手競爭了。自1997年以來,我國航空公司一直徘徊在價格戰和虧損的怪圈中,就是證明。
決定航空公司命運的是旅客的選擇。航空公司“跑馬圈地”,攤子鋪得太大,服務卻跟不上,倒了牌子,將被旅客拋棄。記者有次從上海飛回北京,三個航班全部延誤,一架飛機上裝了3個航班、3家航空公司的客人。航空公司為保效益,將旅客人數少的航班合并,受害的是旅客,倒下的是自己的品牌。
許光建指出,我國三大航空集團重組后與民航總局脫鉤,歸國資委管理,至今已2年多。但是,有的航空公司仍然是幾張皮,各公司各飛各的,優化資源配置的改革初衷沒有顯現出來。航空公司人員眾多,人浮于事,人機比例高的弊病仍然存在。我國航空公司仍有很大的利潤空間有待挖掘,而挖掘辦法就是國家一直要求進行的深化國企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跑馬圈地”搶市場,只會既害旅客又坑航空公司。(完)